当前位置:大学路 > 大学排名 >正文

上海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多少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更新:2023年07月15日 09:19 大学路

上海理工大学排名

院校专业: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 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 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 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 6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和管理科学高原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培养 “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建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商飞、华为、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核八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贯彻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多少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其他信息: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上海理工大学新专业 |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历史有110年之久,从二十世纪10年代发展至今,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7个博士点和“流体力学”等8个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在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第四轮评估名列9/84、位列B+,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10-20%。作为上海市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在能源利用、开发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2015年和201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先后通过德国ASIIN认证,实现了本科专业ASIIN认证全覆盖。

学校高度聚焦先进能源与储能技术发展战略,2020年3月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动力研究院,并筹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全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一批兼具生产、研发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具有前瞻性,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并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科优势

上海理工大学面向能源革命战略需求,为推进我国储能技术发展从试点建设向大规模产业应用,近年来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154名教师,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53名,高级职称人数达到一半以上。学科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引进大批学科领军人物,其中包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海外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专家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3人,宝钢奖教育奖6人,上海市浦江人才5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人等。在教学成果方面,《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基础》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教学成果奖30多项。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及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业需求,重点服务于能源、动力、电力、环境、石化、冶金、交通等行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储能的工艺原理、装备设计与*、智能控制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有基础厚、实践强、能创新、国际视野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该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分解为5点:

目标1: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科学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富有求实创新意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标2:能够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计算机工具与实验技术,提出、分析和解决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能够跟踪储能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具备团队协作、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

目标4:理解工程师的职责,熟知工程规范,遵守职业操守,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有效贯彻法律法规并综合考虑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自我提升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够开展多学科、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在专业发展方面表现出担当和进步。

就业前景

2020年1月,我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区域,储能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迫切。例如,上海电气、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储能产业扩大规模,急需聚合物电池软膜材料研发、能量型动力电池、分布储能、车载动力、局域电源、高温储能等相关储能专业人才。

先进教学体系

上海理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规划:

①工程德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学院“学士导师”育人实效,完善“三全育人”长效协作工作机制。

②高水平师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其他交叉学科经过前期的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以及目前的上海市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在储能科学与工程相关研究与教学上,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师资建设第一梯队,优质青年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优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青年引进政策,并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入。

③大力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利用现有的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基础实验教学:普通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实验、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控实验、传热学实验等。完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平台,新建储能安全管理实验平台,进一步开展学科专业系列实践训练: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储能安全管理实验、能源动力类计算机软件实践C、专业创新实践训练B、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不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培育储能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紧紧围绕储能产业需求培养卓越人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强化高校、地方*、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大力扩宽实习厂家、精选规范实习纲要,弥补实习资金缺额,与储能相关产业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共建协议,开设“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合作方式,使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训练。

⑤国际化办学。与瑞典布罗斯大学、日本冈山大学、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德国勃兰登堡科特布斯工业大学大学等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将推荐优秀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并接受国外本科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学习。筹备建设储能国际实验室,采用全球领先的设备与装置和技术,为科研服务,为学生参与最新科学实验服务,为储能行业国内与国际交流服务。

实验室建设

1、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将共建“先进能源与储能技术科普教育基地”。

2、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在上理等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上海理工大学全国排名多少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