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复习 >高考语文 >正文

阅读中的联系思维

更新:2020年08月21日 16:32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阅读中的联系思维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阅读中的联系思维

思维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收效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思维训练必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具体思维、整体思维、两翼思维、联想思维、线型思维、辐射思维等等。这里,我们重点谈一谈联系思维。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需要用联系的思维方法。既注重文内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注重文章与文外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语句不是孤立存在的,语句的意义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人常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还要加上一句:篇不离人,人不离时。也就是说,文章不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有着种种联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而且,文章和人和时代背景也是有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就需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从文内找信息,从文外寻背景,还要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这样,我们把语句放置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理解,就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语意,提高阅读水平。

联系思维的训练方法,我们归纳了四种: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

一、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这是理解文意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这里的过字如何理解呢?是名词还是动词?从下句中可以找到答案。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从皆仰之。更是改正、更正,肯定是动词,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式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知,后句的过为动词,是犯了过错。由此往前推,后过是承前过而来,前过肯定也是动词。这么一来,君子之过也,这不会理解成君子的过错了。全句的意思是:君子犯了过错,如同日月亏蚀一般: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见;(如果)改正了,人人都会敬仰他。从文章本身搜索出信息,常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初读此题,觉得玄妙,令人煞费脑筋。原本矛盾的两个词忘却与记念,怎么就这样放在了一起?如果不细读文章,恐怕是难以解开谜团的。针对这样的困惑,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导学生,谜底肯定在文章中,要注意从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结果,运用速读之法,在短时间内学生便能找到相关的段落:首末两段。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自己的理解,答案基本上便出来了。作者要忘却的是悲哀,留下愤怒,把愤怒化为力量,以更好的形式斗争来记念烈士。这看似矛盾的标题,却恰好包含着作者难以控制的极度悲愤的思想感情。

以文解文的方法在高考中也需常常使用。九四年高考题(第28题)现代文阅读,设计的一道题要求说明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的比喻,这个答案只能从文中搜索信息,概括整理,若凭空杜撰或望文生义,是绝对不能得分的。

二、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章,其中包括相关的具体事实和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也包括可以做为参照的相关文章。这种事有时在编书者的提示、注解中提供一些,有时则完全靠读者头脑中的资料仓库。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问,去查。

九一年高考题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这个答案所在是非常巧妙的,就看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文内信息与文章的注释了。文章的副标题是这样的,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在全文之后有一条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如果能聪明地把这两条信息集中在一起考虑,答案就出来了:特殊的日子是指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这个题目不仅需以文解文之法,也需要以事解文之法,把两种方法都用上了。可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何其重要。

荀子的《劝学》有一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意思是后代人能超过前代人,或弟子能超过老师。都是两个人相比,一个源于另一个,但比另一个更胜一筹。那么,在原文中,也是这个意思么?显然不是,因为运用这个比喻,作者是为了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现代意思是两个人相比,而在原文中是一个人比较,什么和什么比较呢?这就必须了解荀子的思想观。荀子认为,人非生而智明,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恶的本性是可以向善转变的,需要人后天的努力。所以,荀子主张要加强教育,通过学习使人有所作为。这样理解就使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比喻意义与学习的关系很明确了。这是借助文外的知识来理解文意的。

再如,孔子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里,不免让人生疑,前文没提到主,这次由何而来呢?这仍需从孔子的思想入手,借助文外信息才能明白。孔子认为,了解世界有两种途径:一是生而知之,一是学而知之。孔子觉得,生而知之者,是天赋,是上,是主;而学而知之者,相对前者而言是后天努力的,是下,是次。人,最好能生而知之,但生而知之者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有靠后天的努力,多闻多见多学习了。

时代背景对理解文章往往相当有帮助。叶圣陶先生有一篇小说《夜》,环境描写阴森恐怖,煞是吓人。要理解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更深入地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要深刻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了解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夜》是以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地读懂小说,也就无法从深层次上鉴赏这篇小说。

三、以理解文

以理解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根据事之常理去理解语句意义。事有常理,如果理解文意不符合常理,那就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以理解文。

贾谊的《过秦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雄健的气势,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文章在篇末才揭示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前教参上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解就很可疑。这篇文章用大量的事实,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残酷的统治,致使陈涉一夫作难,天下云集响应,秦的统治也在倾刻间土崩瓦解。所以正确的理解应是:攻和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但秦却不施行仁义政策。这两种理解是有较大差别的,前者强调的重点是攻守之势异也,后者强调的重点是仁义不施。而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指出秦崩溃的原因就是不施仁义,给汉初统治者以警诫。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修改文章》有一个练习:一篇初稿,题为《期待》,一篇修改稿,题为《心愿》,采用两下对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析修改的妙处。应该说,这种形式对学生学习修改文章的确很有帮助,但修改稿的几处刻意修改却与常理不符,让人难以接受。

四、以情解文

事有常理,人有常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写文章之时,往往是饱蘸着感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自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想尽方法带领学生走入文章的内容之中,深入在字里行间,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振,为作品中的人物的悲苦而伤感,为他们的欢乐而高兴。只有做到体物动情,才能真正进入阅读的最高境界。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人亡物在,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及妻子无比怀念的感情。文章情真意切,堪称至美之文。读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以情解文。

以篇末为例。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明是写树,实为抒怀。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妻亡故之时悲恸欲绝的神情,仿佛可以听到他眼含眼泪种下枇杷树时的喃喃自语。种下枇把树的同时,他把对妻子的怀念与眷爱也一同种了下去。如今,树已亭亭如盖了,人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妻的思念之情几乎可以透纸而出。站在树前,宛如站在妻的面前。这里的树,已成为主人公感情的寄托物。只有这样去设身处地地体察人物的感情,才能明白原来作者的感情竟是如此的炽烈,如此的深沉,如此的哀婉,如此的真挚。不由得,自己的感情己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进入了审美境界。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到:我回到父母家中,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从一贫如洗的保姆家到大富大贵的亲生父母家,给我的感觉竟是忸怩不安,在父母家感觉却是新客,这种反常只能从情感上去理解。透过这个细节,正显现了我对大堰河的依恋之深,对保姆的挚爱之切。这正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诗是有跳跃性的,跳跃性的诗句只有读者靠想象,用感情去填补空白。《乡愁》一诗发表后,立刻哄动了海峡两岸。以第一节为例作一分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四行诗句,非常简短,但它们的内涵却极为丰富。读着诗,眼前仿佛幻化出这样一幅画面:

离乡在外的孩子,端坐桌前,凝望着自己手中的一封家信,那信封上的邮票好像带着他,飞越千山万水,到了母亲的身旁。他似乎看到母亲就在村头大树下仁立远望,看到了母亲在地里辛勤地操劳着,看到了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正一针一线地为他做着鞋子,他看到了,当邮票带着家书,带他的思绪飞到遥远的母亲手里,母亲欣喜的神情。一枚小小的邮票,包溶了游子多少的思乡之情啊。

九一高考题现代文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如果不带感*彩,简直难以理解:不过是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而作者竟然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但当我们得知,这朴素得无法再朴素的墓冢,竟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眠之地,是完全按他的愿望办的,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每个人都会为这位伟大的伟大人格所折服。这种敬慕的情感,使得这朴素的荒冢,的确比奢华富丽的纪念堂更为美丽。

综上所述,联系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是需要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是联系思维的几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从这些角度多加思考,形成思维的定势,使每个同学在文章面前思维都会敏锐起来。我们相信,这是让同学们都聪明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阅读中的联系思维,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阅读中的联系思维”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考生的位次是如何得到的?

考生的位次是如何得到的?

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最新文章

新2024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题

新2024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题

时间:2024年01月03日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