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毕业班时,他们是学童兼保姆,甚至辞职在家当起全职家长。终于熬到孩子毕业,按理说家长应该好好歇歇,可他们仍然“习惯性”地唠叨、敦促,陷入“备考”状态不能自拔。可这群新初一、新高一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中,根本就听不进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诲,更对保姆似的关怀照料不领情。而过于顾家的他们也难以回归职场。这帮“歇不下来”的家长突然间发现自己“家里外头”都不落好。
孩子熬出头来家长却歇不下来
“升学衔接问题”,本应是众多新初一、新高一学生初入新环境时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可现实情况是,欢蹦乱跳的孩子们欣喜地从毕业班的重压中调整过来,享受着与新同学的快乐交往,而大人们却从毕业学年的紧张压力中走不出来,他们“没着没落”,甚至杞人忧天,担心孩子的放松耽搁了三年后的毕业考试。
孩子在毕业年级时,一部分家长都过着“陪读”生活,绝大部分父母承担着“保姆”责任。轻则每天准备丰盛晚餐,只等孩子归来,重则中午拎着“爱心便当”送到学校门口等候,晚上又陪着孩子挑灯夜战。有家长打趣说:“我自己参加考试也能考个八九不离十。”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考,这之后的填志愿、报学校,虽说把大人们折腾个不亦乐乎,但是也算是为了目标马不停蹄。直到最后,孩子学校搞定,他们总算是松了口气,觉得“大战”胜利了。
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正是这在家长眼中“不知愁”的孩子,一早就调整好心态,暑假里早就跟小伙伴们玩耍放松,开学后,更是和新同学打成一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跟同学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且,新学校、新学期,终于放下压力,“先轻松一下再说”,于是,考学压力早就被抛在脑后。
望着这些“熬出头来”的孩子,家长的调整速度明显跟不上趟。于姐的闺女刚刚经历了小升初考试,按理说,孩子上了中学,大人也应该稍事休息一下,可于姐的精神状态却怎么也调整不到“休整”频率上,每天还都是一副备战状态。女儿放学早,她不适应,女儿做功课不用她陪读,她恨不得主动请缨帮忙辅导;中学老师与家长的互动也没有小学那么频繁,她却因为接不到老师的短信而失落,每次短信*一响,她多么希望那是老师沟通情况啊。
同事们都说,于姐上半年伺候孩子虽然辛苦,但很有精气神儿,每天健步如飞,虽然生活节奏十分紧张,但身体很好,可现在女儿升了学,她闲下来反倒不适应了,前两天还因为颈椎问题差点晕倒。于姐自己也承认,确实是“歇不下来”。
为孩子放弃工作升学后无法回归
像于姐这样是“操心受累的命”的妈妈不在少数,已经有数位新高一、新初一家长给记者打来*,诉说自己的苦衷,他们说,突然发现孩子不像原来那样需要自己,感觉很失落。
张女士去年为了全心全意照顾上初三的儿子而选择停薪留职。一年以后,儿子不仅养得高大威猛,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可张女士却突然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应该摆在哪儿。“原来每天围着儿子转,儿子放学一进门就喊饿,我好吃好喝地伺候,虽然辛苦,但很满足。可现在儿子每天还有许多课余生活,虽然放学时间早,却安排了打球锻炼等其他事情,回家后对饭菜更是没有多大需求,我要是多说几句心疼他照顾他的话又嫌我唠叨。”张女士甚至有点伤心,“原来他们爷俩都希望我别忙工作好好顾家,可现在孩子一到新学校,发现同学的妈妈不是高级白领,就是老师医生,只有少数像我这样全心顾家。现在,孩子反而羡慕起人家妈妈。”
张女士说,自己不是不想再回单位打拼一番,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自己的位置早就被后来人占了。张女士的领导说:“顾家没有错,但家里一有点事工作上就撂挑子的人,我实在是不敢委以重任。只能给些不疼不痒的工作干着。”就这样,张女士现在是家里外头两头不落好。
其实除了外界因素以外,这些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的家长自己也承认太依赖子女。40多岁的李女士就是这样一位全职妈妈。“当年想着孩子升学了我再复职,可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全职顾家的生活,我的心里已经离不开他们。所以干脆就断了工作的念头,一心一意在家盯紧孩子学业,照顾他们的生活。”
“毕业班后遗症”作怪家长角色转换难
虽说不是每位妈妈都是全职家长,孩子升学后她们也再一次全心全意在单位打拼。可是有时,她们还是不能彻底调整好,甚至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坐在办公室脑子里依然想着孩子的课堂情况。她们也知道自己焦虑过度。“没办法,这就是毕业班后遗症”,有的家长这样打趣。更让孩子觉着不舒服的是,有“后遗症”的家长见不得自己清闲。晓雷刚上初一,按理说男孩子这个阶段正是调皮捣蛋时期,而且课业也不紧,晚上跟朋友打打篮球,到家看看电视、上上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晓雷妈妈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忍不住以小学六年级标准要求,只要晓雷一开电脑,妈妈就在旁边数落起来没完没了。对于这个“惯性催促”,晓雷也经常辩解,可妈妈有时控制不了情绪,一定要都“吐干净”,才能痛快。晓雷说:“妈妈经常拿毕业班的状态做比较,如果我一直那样,早晚得累死。”
有趣的是,“后遗症”家长对毕业班家长可谓羡慕至极,同一单位同一部门,毕业班孩子的家长一般上午赶落完工作,中午就回家忙活孩子,即使在单位聊天,话题也离不开考试升学,甚至有时还讨论几道应用题,那种状态,不是一般同事能够理解的。每当这时,像晓雷妈妈一样的“后遗症”父母就会主动凑到这个圈子中,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以“过来人”的身份指导后来人,乐此不疲。同事们说:“毕业班家长圈就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孩子们看着这样的家长,不光难以接受,更觉着“神神叨叨”,有初一学生在网上“吐槽”:“才四十来岁的妈妈怎么就更年期了,真受不了。”青春期的孩子看着这样的妈妈“气”不打一处来,他们说:“毕业班时有监工就忍了,可现在这情况,夸张点说都快赶上‘半夜鸡叫’了。”
警惕“心理空巢”别对孩子过分依赖
其实孩子升学,家长不适应的状况早有发生,只不过那都是发生在大一新生家长身上,因为人过中年的他们第一次面临空巢。而如今,新初一、新高一的家长面临的是“心理空巢”——虽然孩子在身边,学业、生活也需要他们,但是程度却严重降低,不仅对他们依赖减少,甚至厌烦。
有专家指出,母亲的“心理空巢”现象已经比较普遍,这主要是与中国父母的观念的偏差有关。现在的家庭结构多为3口之家,父母尤其是母亲除了孩子之外,缺少自己的生活与兴趣爱好。“现在很多中国家庭,不只是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也依赖孩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
孩子升入新学期以后,当家长的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尽到抚养教育责任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不光是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会独立,学会摆脱对孩子的依赖。
经历了一年与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摸爬滚打之后,家长们的生活节奏也应该从“备考模式”转化为“休闲模式”。对于家长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自我价值的重新回归。现在父母年纪都不大,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朋友网和兴趣爱好。
最为重要的是,学习讲究有张有弛,刚上新初一或新高一,没有必要提前进入“最后冲刺”的状态,还是应多玩乐、多放松,免得过早发力难于持久。
在这里还要提醒那些非毕业年级的学生家长,即使日后孩子学业变得紧张,也请家长们保持自我,而不是完全迷失自我。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当家长的别对孩子太“漆”,日后他才会对你的爱“*账”。
现在的家长压力普遍很大,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各类的辅导机构。为此,有家长呼吁:要全面禁止课
2021年08月03日 11:56课外报班,每个家长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家孩子数学不行,是不是得补补啊?”又或是“别的孩子都报辅导
2019年11月11日 22:18课外辅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外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组织化的校外活动形式。特别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
2019年11月11日 22:19有人说,校外培训机构是校内教育的完善和补充,然而也造成学生更多的学习压力和家长们的经济负担。社会上一
2019年11月11日 22:13其实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家长由于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经验非常有限,也不做教育方面的研究,所以很多时候
2019年11月11日 22:08教育培训行业,在我的认知里是从2010年1月29日开始的。那时我刚刚进入新东方天津学校。面试、试讲、
2019年11月11日 22:00打开大学录取通知书,是高考考生们梦想成真的瞬间。同样的,在大洋彼岸的小岛国新加坡,每一年也有一群又一
2019年11月12日 13:14不经历一次小升初,我还以为九年义务教育没我啥事。小升初让我明白,家长需要经历的最严峻的义务可能来了,
2019年11月12日 13:05有很多家长们反应说,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对一些数学法则总是张冠李戴很是让人头疼,总是感觉是因为太调皮,所
2019年11月12日 13:02今日寄语"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毕淑敏前段时间看
2019年11月12日 12:5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聘为西湖大学首位名誉教授
时间:2024年11月01日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时间:2024年11月01日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与创新交流大会在福州开幕
时间:2024年11月01日强化实践创新导向,专家解读我国首个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质量标准
时间:2024年11月01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一行调研浙江大学
时间:2024年10月17日2019英语六级考试复习用的什么资料 英语六级考试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时间:2024年06月08日2021年3月16日以后从北京到辽宁朝阳还需要核酸检测吗 2021年3月16号离京用不用做核酸检测
时间:2024年06月08日我昨天报好了志愿多久可以查看自己是否被录取呢 志愿填报后几天能知道被录取
时间:2024年06月08日广东有那些高校录取线是在二批A线的 各省录取分数线一样吗
时间:2024年06月08日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及查询的具体步骤
时间:2024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