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育资讯 >正文

“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更新:2020年05月12日 21:43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上网,天天就知道学习,*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近日,“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在微博、论坛中高频转发成热帖,并引发网友集体创作热潮,“别人体”引发网友集体咆哮。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家罗学荣表示,这是最典型的“心理偏盲”现象。人们喜欢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控制“心理偏盲”带来的负面影响,少拿孩子攀比。


  网络上兴起“别人体”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元钱都觉得奢侈浪费,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随着“别人家的孩子”在网络流行,“别人公司的员工”、“别人家的老公”等被衍生出来,形成了网络“别人体”。


  “心理偏盲心理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最后变得爱攀比,喜欢较劲,凡事爱往坏处想;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收获熟视无睹。”罗学荣教授评价这种“别人体”现象时表示,在这种心态下,公司老板会认为别的公司员工更敬业,妻子会认为别人家的老公更顾家,家长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别人的成功之路比自己更平坦。


  专家表示,如果家长多读点心理学,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心理出现了偏差。


  家长会上家长竟互相羡慕


  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出类拔萃,家长的焦虑症也是“别人家孩子”出炉的原因之一。“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攻击自家孩子的短处”成最常见现象。


  “开家长会时,我羡慕别的家长将孩子教育得好,不过竟然也有家长说羡慕我。” 来自湖南一高校的章女士家有7岁的小学一年级男生,活泼好动,让她头疼。没想到的是,这个“缺点”在别的家长眼里,竟然是让他们羡慕的优点。她告诉记者,这种相互“羡慕”让她触动很大。“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色彩,正因为这种差异,这个世界才这么缤纷。活泼的孩子我们嫌他闹,安静的孩子我们嫌他闷,家长有时候也在缘木求鱼。”


  湖南教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庆元表示,有些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来“激将”,这对有些孩子固然有用,但是频繁使用,也可能“退将”,导致孩子气馁,自信心缺失。


  应该多学一点教育心理学


  心理专家表示,家长学点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孩子大有裨益。


  罗学荣教授举例说:“*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当孩子犯了某种错误,家长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一个错误重复批评,孩子会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罗学荣教授指出,如果家长了解这个心理规律,那么批评孩子时就应该遵循“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不要对孩子的某次错误“揪住不放”。


  教育专家周庆元表示,比如罗森塔尔效应、德西效应、霍桑效应、暗示效应、约翰逊效应……这些看似陌生的名词几乎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教育心理,家长们应该多加学习。其实家长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尊重受教育者个体,了解受教育者需求,就不会出现偏差。


  在这种心态下,你会发现你认为太过活泼的孩子其实学习主动,好交朋友,好奇心强,你还会念叨“别人家的那个孩子”吗?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别人家的孩子” 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