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育资讯 >正文

地理学考之公式

更新:2020年03月03日 22:36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地理学考之公式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地理学考之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注意:

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b.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c.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d.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

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6、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7、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思维力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18、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9、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20、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1、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2、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3、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4、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

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5、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资料来源:课外辅导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地理学考之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地理学考之公式”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