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高考教育 >大学信息 >正文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更新:2023年06月17日 07:35 大学路

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属于几本啊?

西南石油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主校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四川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1958年3月,中国*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校址设在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市。同年,在国务院部署下,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相关院系师资及图书仪器组建了四川石油学院。

1958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石油学院,学校隶属四川省人民委员会。

1962~1970年,学校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1970年7月,国务院批准四川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同年,学校改为隶属四川省革命委员会。

1977年恢复高考,停招工农兵大学生。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学校又改为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2000年3月,学校划转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管理为主。

2005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人民*签署协议共建西南石油大学

2017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成都市人民*与学校签署共建世界一流能源大学战略协议。9月,西南石油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731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80人。专任教师2037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博士生导师165人(含校外聘任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1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0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学院(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5个(其中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69个);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石油工程

部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川省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社会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油气储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社会工作、地质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测绘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法学、英语

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应用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术科研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26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作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协作)7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石油化工联合协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中心、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14个;中石化(重点)实验室1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研究院3个;行业、地方产业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5个;校级研究院11,校、院级研究中心(所)19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80个;横向合作战略(框架)协议60个。2015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3513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1569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6992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401项;发表论文28461篇,出版著作494部;授权专利6119项,其中发明专利2646项,实用新型(含外观设计)专利347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2月,西南石油大学与美、俄、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与中国国外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除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引进外资设立奖学金,如“康菲石油奖学金”、“斯伦贝谢能源基金奖学金”、“雪佛龙奖学金”等。

198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该校援建了“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在该校援建了“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这两个中心,与海外石油科技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举办了34期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和管理、环保、继续工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和大型讲座。同时,分38批派遣教师(119人次)赴加拿大进行数周到一年的专业学习、学术交流、学术考察、访问等,

1990年代以来,该校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多国高校和能源公司的学术专家百余人先后前来参会、讲学。

985工程是指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本。西南石油大学,简称“西南石大”,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部省共建高校。

西南石油大学是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的石油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学原名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1958年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期间,是中国第二所本科石油院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有16个教学学院,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2个。学校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

重点专业

省部重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品牌: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2月,西南石油大学与美、俄、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与中国国外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除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引进外资设立奖学金,如“康菲石油奖学金”、“斯伦贝谢能源基金奖学金”、“雪佛龙奖学金”等。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一本。

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现任党委书记陈永灿、校长张烈辉。校训为“明德笃志、博学创新”。

截至2022年9月19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成都、南充2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000余亩;设有19个教学学院,78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双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职工2818人,专任教师2136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269个。西南石油大学始创于1958年,前身为四川石油学院,1970年7月,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

2004年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并入;2005年12月,学校更名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11月1日,四川省人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曾培养出罗平亚、周守为、高德利等杰出校友。

文脉溯源:

西南石油大学原名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1958年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期间,是中国第二所本科石油院校。朱德亲临西南石油大学视察办学情况,西南石油大学文脉可溯源至清华大学石油系,清华大学石油系是在1952年由北洋大学的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机械系和清华大学的采矿系、化工系以及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部分合并组建而成的。

院系调整后的清华大学石油系效仿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共设立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储运、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厂机械六个本科专业,1953年10月清华大学石油系独立成校,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石油本科高校——北京石油学院。

1958年3月中国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四川南充市指挥打响了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面对世界专家的“中国贫油论”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困难以及石油大会战的急需,中国*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校址设在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市。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几本?”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