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路 > 教学理念 >正文

厉害了,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

更新:2020年07月02日 16:38 大学路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大学路整理了厉害了,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厉害了,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

  智能*的普及和*网游的发展带来育儿新难题。浙江大学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种新软件iCare,该软件可通过手势操作识别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儿童,从而帮助解决智能*时代“熊孩子”沉迷*的难题。
  
  儿童成人使用“痕迹”不同
  
  近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系统安全实验室徐文渊教授团队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基于行为识别开发出新软件iCare。iCare可通过操作手势等细节,分辨出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小孩。如检测到是儿童在使用*,它会用友好的方式,阻止儿童访问零售商、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以及儿童不宜网站。
  
  徐文渊教授介绍,iCare的核心功能就是如何准确判定操作者是成人还是儿童。
  
  她解释,首先,儿童手较小,手指触碰点面积较一般成人小;其次,儿童因为手指长度短,往往会在较窄的屏幕范围内接触,并以较短的轨迹滑动;最后,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与智能*互动的灵巧性差一些。“根据团队观察,儿童在智能*上的每次触摸都比成人慢,当他们尝试在两次触摸操作之间切换,从轻击到滑动时,情况也是如此。”徐文渊说
  
  iCare判断准确率仍待提高
  
  为得到准确数据,实验室找来17名3~11岁的儿童及14名20~59岁的成年人。所有参与者有两个任务:输入密码解锁*和玩一款益智游戏“2048”。
  
  实验中,iCare将记录手指按压的面积、手指施加的压力和滑动长度等35个维度的度量数据。经测试,iCare在区分用户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准确率达到了84%;使用8次滑动数据来区分,判断准确率可达到97%。
  
  “当然,3%的失误率放到庞大的*用户群会放大。”徐文渊坦言,“现在还在初期工作,采集样本不够多,未来还要改进算法,提高准确率。并且通过别的方式,进一步识别不同年龄段人的普遍差异在哪,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改进。”
  
  目前,该软件还是一种基础算法,并未被整合到*操作系统。徐文渊说,软件未来的研发方向是,提供一个类似于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的功能,游戏厂商可以把它内嵌进去,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就可以判断用户是大人还是小孩,至于判断后做什么操作,可以根据游戏的需求分别设计。
 
  识别准确度是应用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认为,该软件在理论上可行。以前防止儿童玩游戏的软件,大多采用限时的方式,家长在后端设置游戏时间。但随着孩子对设备的熟悉和年龄增长,自己可能会卸载这些软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通过一些行为区别大人和小孩,不能说绝对准确,但还是能判断出来的,这是有一定把握的。问题在于收集了多少样本,精度、准确度能提到多少。“就怕误判,这人不是小孩,但*使用受到限制,使用者就会有意见,所以关键是能做到多准确,做得不准确适得其反。”邬贺铨说。
  
  参加实验的儿童年龄多集中在3-11岁,年龄稍大的青少年,手指灵活度与成年人区分度缩小,带来的挑战也增加。“通过手势区分主要还是在儿童(应用),到中学生层面,单纯用手势判断可能存在误差。”方滨兴表示,可以把个人*采用一些使用模式搞“训练”,这样不光是小孩,别人用也能判断出来。
  
  “算法仍有改进空间 区分青少年手势是难点”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厉害了,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厉害了,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高校 更多




联系我们 - 课程中心
  鲁ICP备18049789号-7

2020大学路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